|
其他的茅山法就不一一赘述了,毕竟庞大的分支有太多难以寻迹的地方。不过万变不离其宗,所有的茅山法不外乎分为三种风格:南传法风格,道法风格,巫道坛风格。南传法风格便是类似南传茅山这种以扶乩,僮身,铜皮铁骨,炼小鬼等事的法术。道法风格便是正统的茅山上清派法术、科仪、符咒等多是用于超度,祈福消灾,驱邪退煞。巫道坛风格便是大茅山这种起源于川贵鄂湘地区的法术类别,主要专攻水法治病,祈福消灾,驱邪退煞(四川称为杀华顶流)。为什么这么多没有相关的法脉会并同一个名字呢?总结之后,笔者心中便存在出几种设想。 一.南巫融合道教体系的遗留现象。就如上一篇介绍闾山法的文章所述,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与“淫祀”加以禁绝,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。于是,巫教(巫法)开始寻求出路,首先就是与道教靠拢,使民间也认同它们同属于道教。由此巫道逐渐产生新的结合,在民间形成既巫既道、内巫外道之“道(教)法(教)二门”形态。闾山法主要吸收的是道教灵宝派和净明派。而之前流传于南方部分的小流派则以道教三山正统的茅山为名,自立教派。而后南传法延生的108教,便是胡法旺学过一些巫道坛的茅山法或正统茅山法,所以便以茅山为名。 二.影视文化的传播影响。林正英以茅山道士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,让广大群众认为茅山法是一种整人斗法杀僵尸,治蛊杀鬼出阴神的一门高深法脉。所以在90年代末,诞生出诸多假借茅山为名的传法班,最典型的案例便是陕西传出的茅山九龙道法。笔者早年有学过这茅山九龙道法,而后在四川学习天医法和苗坛法,川教,等法后,发现其实所谓的茅山九龙道法和茅山也是毫无关联的。这个法脉传承来自天医法的《药王禁经》、川教的科仪、手决、以及部分尚不知名的法脉法术。 三.传承缺失。上清派的秘法经过抗战和文化X革 命两次洗礼后已经分散到民间各处,乃至在茅山上至今没有恢复到之前的完整传承。而分散出去的这些道法只掌握在民间法师手中,再融合本有的民间道法,便是新的一种茅山法坛。 四.时代导致传承的变化。很多民间茅山最初也是源自上清法脉,但是经过改朝换代,行法风格也在不停的变换。在咒语和符箓、科仪上,逐渐取消密咒(唵哄哄和明天帝日等密咒),符头符脚等。虽然表面的形式以及被改的面目全非,甚至融合着佛法,巫法。但是在传承上,仍然可以追溯至古时候的上清派。
以上内容转载于网络
|